申论题目中综合分析题目历来是考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的一类题型。总分总逻辑是什么?材料怎么分析?从什么角度分析?如何排列答案顺序……一直困扰着很多考生。综合分析题目一直是拉开分差最明显的题型。那么公考资讯网今天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如何破解综合分析题目,先从材料入手。
在申论考试大纲对“综合分析能力”的描述是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相对应的综合分析题目就是为了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而设置的题目。
伴随着近几年国考及各省省考的题目设置会发现综合分析题命题形式越来越多样,问法也随之不断创新。谈理解、谈看法、加以分析、得出启示……就近年来常考的综合分析题可以总结成以下几类:一是解释型分析;二是评价型分析;三是启示型分析。虽然类型较多,但作答综合分析题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只要把握住材料的整体逻辑,就能轻松找到作答综合分析题的正确路径。
我们以国考题目为例,首先先了解一下2019年市地级第四题,给定资料4中的座谈会上,主持人说:“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种遮蔽,就拿不出有分量的作品。”请谈谈对“种种‘遮蔽’”的理解。审题能够确定是句子理解题目,题干关键词是“遮蔽”,题干无法得出“遮蔽”的含义,但能够确定是一个负面词汇,应该是类似于“问题”,拿不出有分量的作品,到底指的什么作品,还要去材料中找取。通过题干还能得出的信息是题干的这句话是“主持人”所说,通过梳理材料逻辑,会发现材料是由甲乙丙丁四个人及主持人的谈话内容构成,因此,我们可以先阅读主持人段落。根据主持人所讲内容得知“遮蔽”出自于嘉宾丙,所以接下来阅读部分可以从丙开始。丙的话语中能够得出创作中的“遮蔽”指技术与金钱,同时还有相关危害。总结丙的段落构成是“遮蔽”——即问题,还有危害。再从甲开始梳理内容,不难发现同样都是问题、危害。同理,乙、丁的话术部分,也都是问题及危害还有适当对策构成。所有的问题其实就是“遮蔽”的不同体现。所以最终书写答案时,按照总分总逻辑,整合不同要素呈现即可。即遮蔽的解释——遮蔽的危害——对策。
同理,2018年市地级第三题给定资料4提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满足经济或某种美观诉求,显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视而危险的”,根据给定资料3和给定资料4,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样是句子理解,关键词锁定城市建设、经济、美观诉求、片面、短视、危险。关联词:仅仅、甚至。梳理关系得知城市建设如果仅仅满足经济、美观诉求是不够的,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即片面、短视、危险。但是在题干中不清楚这几个危害的具体体现,还要结合材料梳理。给定资料三的构成为:国内案例,两个反例及一个反例构成。正例为瑞丽花园、南平巷的建设带来一些列的负面问题,梳理要点能够从瑞丽花园、南平巷中得出分析部分过渡重视经济及美观的危害。一个正例即材料3最后一段,面向市民公开的公共空间。能够得出城市建设的做法,也包含了命题人最划线句子的解释——建设时一个基础,其塑造和养成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再看资料4的整体构成:国外两个案例,一正一反。正例是17世纪巴黎新桥,对外开放后带来的积极影响。反例是圣保罗,呈现的种种危害,最后一段为对策。全部梳理结束,将所有影响整合,分成好的城市建设的积极影响——巴黎新桥,只注重经济与景观的危害——瑞丽花园、南平巷、圣保罗。此部分就是所有的分析部分,也是此题的主要得分点构成。所以,本来材料在初读时是凌乱的,但通过我们的整体梳理后,材料的逻辑就更加清晰,与之相对应的要点也能够清楚整合。
综合分析作为申论考试非作文题目中整体难度大的一道题目,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我们要放下自己对综合分析题目的畏难情绪,在阅读时能够结合阅读方法及时做好标注,梳理材料的整体逻辑,把握行文脉络,还是能够慢慢解决这一难点题型,希望大家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