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公务员

首页 > 试题资料 > 公务员

2021年 国家公务员考试模拟题:言语理解(10月30日)

未知 | 2020-10-30 09:30

收藏

1、透支作为一种信贷方式,是造成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膨胀、货币金融市场混乱的直接原因之一。如果银行是依靠其原来吸收的各种存款和储蓄来透支,即不改变信用资金来源的数额而靠( )原来的贷款来实现透支,这种透支是有物质基础的,不会给货币市场造成太大的影响。实际上,透支往往引起银行信用资金的紧张,不得不靠( )货币发行来实现透支款项,这时的透支信贷就可能( )原有的信贷平衡,造成信用膨胀。

  填入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扩大 加强 打破

  B、减少 消减 干预

  C、压缩 增加 扰乱

  D、吸纳 紧缩 影响

  2、虽然人们总是假定,只要不断( )人类的理性水平,并使信息透明化,就能( )谣言产生的土壤,但迄今为止这一直只是( ),而且很可能永远无法实现。

  填入括号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化 逃离 假设

  B、提高 消费 噱头

  C、增强 避免 前提

  D、提升 消弭 理想

  3、“谁污染谁买单”制度并不需要苦心孤诣的原创性设计,国际上已有先例可循。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德国就开始建立“污染者买单”的法律框架,对各类企业产生的垃圾、废水、废气以及各种可能发生的环境损害,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收费政策,并形成了流畅的回收再利用流程。生产废物一律不能直接丢弃,必须由专门的公司回收处理,企业要按量支付高额的处理费用。这既刺激了各种与工业污染有关的环境技术的蓬勃发展,又倒逼企业不断吸纳环保技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还使得社会投资自动趋向高新环保产业。这种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已经为多个国家跟进,并为后发者提供了成熟的范本。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国外已有成熟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可供借鉴

  B、“谁污染谁买单”制度需完备的法律框架

  C、高额的污染成本能刺激环保技术的发展

  D、高新环保产业是社会投资的必然趋势

  4、一个社会要想进步与发展,应有包容、宽容新闻媒体的雅量与胸怀,要知道记者与媒体也一样会犯错。公众应提升自己运用与辨识新闻报道的素养与能力,让建立在蓄意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基础上的炒作没有市场。媒体与记者更应提升精准取舍新闻事实的能力与修养,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像思想家托克维尔说的那样,不应让事实迁就观点,而要让观点以事实为依据。如此,我们才能透过媒体一起捕捉这个时代与社会真实的脉动。

  根据这段文字,媒体和记者应该怎么做:

  A、提高新闻报道速度

  B、提升新闻的写作水平

  C、客观准确地进行新闻报道

  D、深入新闻了解真相

  5、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体现在语言上,体现在风格上,也体现在小说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上。但好的文学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就像桑顿所说,创伤无处不在,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伤。无论是桑顿笔下受过创伤的网球教练,还是中国作家的“伤痕文学”,都有打动人心的地方。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作家应对东西方文学的精髓兼收并蓄

  B、好的文学作品都能够打动人心

  C、创伤是东西方文学的一个共同主题

  D、文化背景是形成东西方文学差别的主要原因

  答案与解析

  1、C

  第一空,根据材料,该空强调这种透支是有物质基础的透支,所以应该是靠减少原来的贷款额空余出资金以后进行的透支,这样的话才是有物质基础的。根据语境,A项“扩大”与文段意思相反,D项“吸纳”强调吸收,与语境意思无关,所以排除不符合题意的A、D两项。

  第二空,用“实际上”这一转折词引出另外一种透支形式,所以前后语义相反,前面是不改变信用资金来源的数额,那么后面就是增加货币发行,“消减”不符题意,所以排除B项。

  第三个空,验证C项答案,“扰乱”与“平衡”可以搭配。

  故正确答案为C。

  【出处】搜狗百科:《压缩贷款的定义》

  2、D

  第一空,需要填入与“水平”搭配的词,A项“强化”和C项“增强”都侧重加强,不能与水平搭配,可以排除A、C两项。

  第二空,需要填入和“谣言产生的土壤”搭配的词,显然“消费”无法搭配,所以排除B项。“消弭”是清除、消除的意思,符合语境。

  第三空,验证答案。“噱头”的意思是用各种引人注目的举动、花招来吸引关注、聚焦。而文段强调是人类怀有美好的希望,能够消除谣言,但有可能永远无法实现,所以“理想”符合语义。

  故正确答案为D。

  【出处】读者:《这一代人的恐惧与焦虑》

  3、A

  第一步:分析文段

  这是一道中心理解题。文段首先指出“谁污染谁买单”在国际上是有迹可循的,然后以德国为例,详细介绍了德国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接下来肯定了德国这种模式的价值。最后,代词“这”强调绿色循环经济模式为后发者提供了成熟的范本。结合首句“国际上有先例”和尾句“这种模式提供了成熟范本”可知文段的中心意思是在阐述国外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的借鉴作用,A项忠于原文,为正确答案。

  第二步:分析选项

  B项,“法律框架”是例子中的表述,并非文段的重点,同时根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德国就开始建立污染者买单的法律框架”,说明文段已经强调了德国有法律框架,因此不需要再制定完备的法律框架,应排除。

  C项,是关于例子的表述,并非文段的重点,应排除。

  D项,“必然趋势”无法得知,属于无中生有,应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出处】光明网:《“谁污染谁买单”,治污才能有效》

  4、B

  第一步:分析文段

  这是一道细节判断题,需要判断文章中媒体和记者的做法。文段一开始指出社会进步和发展时记者和媒体也会犯错。第二句话强调公众要具备辨识新闻的能力,第三句“媒体与记者更应提升精准取舍新闻事实的能力与修养,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点明媒体与记者该如何去做,核心侧重“精准取舍新闻事实”,所以强调以事实为基础,准确报道,符合该意思的只有C项。

  第二步:分析选项

  A项,“提高新闻报道速度”文段并没有提及,属于无中生有,应排除。

  B项,“提高新闻的写作水平”文段也并未涉及,应排除。

  D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是“深入新闻了解真相”只侧重了解真相,而与“精准取舍”无关,所以不符合材料意思,应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出处】光明日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5、B

  本题属于中心理解题。

  文段首先指出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体现在多个方面,紧接着转折词“但”之后带来文段的重点,即“好的文学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即强调文学的共性,后文通过举例指出“创伤”这一共性,最终指出这些作品“都有打动人心”的共性。所以文段重点在于“好的文学都有打动人心的地方”,B项是对中心句的同义替换。

  A项,“作家应该兼收并蓄”文段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应排除。

  C项,“创伤”在文中作为例子出现,不是文段重点,应排除。

  D项,文段开始就指出东西方文学的区别有多种形式,文化背景差异只是其中一个,并非是主要原因,故而无中生有,应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出处】新华网:《一个中国诺贝尔奖得主与一个美国文学青年的对谈》

>>>>>相关推荐:

华图微信客服

想了解更多招考资讯及获取备考资料,请加华图老师

 

齐齐哈尔华图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考试资讯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