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北京时间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此次出舱任务中,王亚平身着新舱外服在太空中首次亮相,引发广泛关注。不同于在轨的另外两套舱外服分别采用国旗红和太空蓝作为装饰颜色,这套新的白色舱外服上镶着两条黄色的装饰带,方便区分航天员。除了外观变化,这套航天服还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通过对下肢进行版型优化,使体型瘦小的航天员穿着更适体。
【点评】
太空出舱是航天员在太空活动的必备“技能”。对空间站进行维修和升级,离不开航天员出舱到太空进行舱外活动。重达100多公斤的舱外服,就是航天员执行出舱活动的“铠甲”,它能够最大限度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顺利完成在太空的出舱任务。
太空环境复杂,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恶劣环境因素让航天员时刻面临巨大风险。航天员出舱活动,面临的是300—450公里轨道高度的空间环境,这里既有以90分钟为周期的±120摄氏度左右的冷热交变,还有空间碎片和空间辐射。为了保证航天员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能够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舱外作业,舱外服要为航天员提供安全有效的环境防护、密闭空间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相当于一个“人形飞船”。既要抵御外太空的恶劣环境,又要保证航天员能够灵活进行舱外作业,对舱外服的材料和工艺要求之高,超乎想象。
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服完成首次出舱活动任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在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针对空间站任务出舱活动需求,第二代“飞天”舱外服在过去研制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改进,改变了结构设计、提高了服装使用寿命及人服能力,具有使用时间更长、安全可靠性更高、机动灵活性更好、测试维修性更强等特点。不断增强的舱外航天服研制能力,为我国航天事业坚实的奋进步伐写下生动注脚。
比黄金还贵重的“飞天战袍”,可谓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保障,工艺上复杂且精密、制作研发更是精益求精。据了解,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制造航天服都离不开一针一线的手工作业。仅做一副舱内航天服的上肢限制层,就需要130多个小时,做一副舱外航天服的下肢限制层,需要260多个小时,而装配一套舱外航天服,需要近4个月。在缝制过程中,尺寸公差不能超过1毫米,一粒浮尘都有可能酿成大祸,极其考验研制人员的技术和耐心。正是得益于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的航天研发队伍,我国舱外服才能不断实现突破升级,守护航天员生命安全、护航迈向太空的征途。
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到“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越来越稳、越来越远的探索脚步,记录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进步,也说明中国走出了一条促进航天科技发展的成功之路。面向未来,只要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奋力拼搏、勇于攀登,航天科技创新就一定能跑出“加速度”,使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